70米高的白色風機下,瓜州北大橋第一風電場運行值長趙玉龍仰頭望著40米長的葉片不緊不慢劃破長風。這位與風機打了15年交道的“馭風者”,目睹了單機容量從750千瓦躍至1.6萬千瓦,見證了風機葉片與瓜州新能源產業一道“拔節生長”的歷程。
十幾公里外,寰泰儲能全產業鏈項目瓜州工廠生產經理劉濤正在全釩液流電池生產車間巡視。剛下生產線的電池整齊排列,將集結在儲能電站,成為電網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在20公里外的瓜州縣城,瓜州縣能源事務中心主任武宏偉在辦公室里抓緊研究著最近對接的幾個新項目落地事宜。
在2.41萬平方公里的瓜州大地上,5480臺風電機組、15座儲能電站、78個新能源項目正悄然點亮更大的能源版圖。
大風吹來“全國第一”
瓜州縣年均風速7.9米/秒,風能可利用面積1萬平方公里,年風能滿發可利用小時數超3000小時,風能總儲量高達4000萬千瓦。量大質優的風能資源讓瓜州有了“世界風庫”之稱,也吸引了華能、華電、大唐等五大發電集團及金風等28家新能源開發企業落戶。至目前,全縣已安裝各類風電機組5480臺,建成投運的風電裝機達1210萬千瓦,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風電裝機第一縣。
盡管許多業內人士笑稱“這個全國第一是大風刮來的”,但每位親歷者都深知,從2007年7月第一臺風電機組并網發電以來,瓜州走過了多么艱辛的“馭風之路”。
“實際上,到‘十二五’末,瓜州縣的新能源裝機已達645萬千瓦。但當時遇到了新能源消納瓶頸,‘十三五’期間甚至被劃為紅色預警區。”武宏偉說,“其間嘗試了清潔能源供暖等多種消納方式,但效果不佳。”
轉機出現在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建成投運。這個全球電壓等級最高、送電距離最長、輸送容量最大的電力外送通道,有效拓寬了瓜州新能源消納路徑,直接推動了瓜州新能源裝機的倍增。
瓜州縣牢牢抓住機遇,對風電場進行技術改造,建成全省首臺(套)調相機,增強電網穩定性;同時,建成常樂電廠1號至4號機組和當時國內最大、省內首座電網側儲能電站——中能智慧60兆瓦/240兆瓦時磷酸鐵鋰儲能電站,提升了調峰能力。如今,這條“西電東送”的大動脈已累計向湖南送電2103億千瓦時。
電網外送能力大幅提升,瓜州縣新能源產業再次邁入高速發展期。至目前,全縣已建成各類電力裝機1792萬千瓦,預計“十四五”規劃末,電力裝機將超過2200萬千瓦。
風起之地的新風貌
回到風起之地。
“現在是8月15日9時,風速12.5米/秒,符合滿發要求。”瓜州北大橋第一風電場中控室內,趙玉龍對同事說。監控大屏上,25層樓高的130臺白色風機迎風矗立,葉片旋轉,忠實履行著每小時發電1500千瓦時的使命。
這里曾是瓜州第一臺風電機組的屹立之地,但如今,這里已不再只有風。
2021年12月,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北大橋第一風電場風光儲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2022年6月29日并網發電。該項目由200兆瓦風電、50兆瓦光伏和10兆瓦儲能三部分組成。
“瓜州屬于二類風區,以東西風為主,南北風為輔。東西風每月有10天至15天,風速可達12米/秒,足以讓風電機組實現滿發狀態。”趙玉龍說,“我在風電行業工作15年來,見證了風機葉片越造越大,單機容量從750千瓦增至1500千瓦、2500千瓦、4000千瓦,直至現在的1.6萬千瓦。發電能力越來越強,儲能也應運而生。項目的儲能部分由4個2.5兆瓦/5兆瓦時儲能集裝箱組成,滿容量時可存儲2萬千瓦時的電。”
這樣的儲能規模恰好符合國家對“十四五”規劃第一批、第二批新能源企業配建儲能要求。
“今年初,國家136號文件出臺后,不再要求新能源企業配建儲能電站。我們就通過一些大型的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來提升電網穩定性。目前,我們正在對已規劃的獨立儲能包括壓縮空氣儲能、氫儲能、全釩液流儲能、飛輪儲能等做一個穩定性測試。”武宏偉說。
讓飄忽不定的風和光“穩定”下來,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效力,正是寰泰工業瓜州有限公司在做的事。2022年,全國首個全釩液流儲能全產業鏈項目——寰泰儲能全產業鏈項目在酒泉落地。
該項目在敦煌五一山進行釩礦開采冶煉,待開采成功后,重要原料高純釩將實現自產,生產成本降幅將超過20%。將高純釩配置成電解液的工廠及全釩液流儲能裝備制造工廠均位于瓜州,目前已順利投產。
“全釩液流電池的第一個優勢是安全性高,它的液流溫度和整個艙內溫度都不會超過40攝氏度,不存在起火爆炸風險;第二個優勢是穩定高效,能量轉化效率達80%。此外,與傳統電池相比,全釩液流電池的使用壽命能達到20年以上。”寰泰儲能全產業鏈項目瓜州工廠生產經理劉濤說。
該項目在瓜州建設了125兆瓦/500兆瓦時的共享儲能電站和風力發電項目,配置了16臺100兆瓦的風機,實現了釩系儲能產品的就地利用。
“釩電池的特色在于其充放電效率相對穩定,擁有較長的恒功率區間。在充電后,能在放電時得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放電曲線,從而保證向電網輸送可靠且穩定的電量。”劉濤說,全釩液流儲能裝備面向全國市場銷售,潛在客戶包括風電光電的大型儲能電站和大型用電企業,可避開電價高峰。近期,瓜州工廠正在改良設備,預計8月底至9月初完成,屆時將進一步提升產能。
從“風光大縣”走向“綠電強縣”
將全釩液流電池的“穩定”轉化為儲能電站的“穩定”,進而成就電網的“穩定”,這樣的穩定前行,也是瓜州縣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瓜州縣進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技術上的探索與突破。
“我們創造了一種在甘肅省內全新的模式,即將一些小的用電負荷聚合到一起,比如一些企業每月有3萬千瓦、5萬千瓦的用電負荷,我們將這些負荷聚合,與一部分新能源打捆,實現一種虛擬電廠的運營模式,從而降低用電成本。”武宏偉說,這種模式為瓜州吸引了一些小型用電企業,既實現了新能源的就地消納,也促進了負荷企業的增長。
“通過這種模式,今年7月我們爭取了20萬千瓦的指標,已下達到縣屬國有企業。”武宏偉說。
瓜州縣對綠電就地消納的探索不止于此。
“一度電送到其他省,產值僅為0.3元,而本地消納則能實現1元的產值。”武宏偉說,瓜州縣積極培育可調負荷,例如制氫負荷,預計明年將有所突破。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節點,瓜州縣由新能源大縣向新能源強縣的躍升路徑愈加清晰。
在發電方面,加強對一些新型技術的探索和使用,例如構網型風機、構網型儲能、構網型光伏;在輸電方面,瓜州縣謀劃的西湖750千伏變電站今年納入國家電網專項規劃,將為瓜州提供約800萬千瓦的接入能力;在儲能方面,已建成儲能電站15座,在建4座,已備案擬建設8座,調度能力日益增強;在用電負荷方面,借助源網荷儲一體化政策和近期國家出臺的綠電直連政策,吸引大型用電負荷企業落地瓜州并持續培育,計劃到“十五五”末,全縣用電量在現有基礎上翻三番到四番,突破100億千瓦時;在制造業方面,瓜州縣積極打造“新能源+”,如“新能源+化工”“新能源+交通”“新能源+其他產業”等等。“新能源+交通”即借助瓜州特殊的區位優勢,發展氫能重卡、綠電重卡、換電重卡等,目前氫能重卡項目已進入試運營階段。
瓜州雖不產煤,卻是“疆煤東運”的重要樞紐。武宏偉說:“瓜州地理位置特殊,每年3000萬噸過境煤可借助氫能重卡實現綠色轉運,或就地轉化以實現產值躍升。中歐班列從瓜州穿境而過,專門針對外貿的純零碳園區也已開始規劃,將通過減稅措施打造一些大型制造業。”
“十五五”末GDP翻一番,躋身西部百強縣。這是瓜州縣的下一步目標,是必勝的決心,亦是13萬瓜州人民將環境劣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眾志成城。
當長風吹過97米長的風機葉片,吹動的不僅是電流奔涌,更是一個西部縣域對“雙碳”戰略的鏗鏘應答。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