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一縷晨曦穿透晨霧,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海拔4500米的山脊上,吉尼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BJ62號到BJ125號塔基展放工作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該工程新建110千伏變電站1座,線路全長約231公里,設鐵塔440基,途經峽谷、草原與山地,平均海拔超4000米。
“這里地形復雜,山大溝深、礫石遍布,常規機械根本到不了位。”業主項目經理李龍德提及施工難點,滿是感慨。高原的自然環境,給工程帶來多重挑戰:一是高寒缺氧,作業人員體力消耗大,施工效率受影響;二是天氣多變,晨霧、暴雪等突發狀況頻發,給物資運輸、現場作業增添不確定性;三是運輸與施工難度大,山大溝深,常規機械難抵達,基礎開挖只能靠人工,施工難度直線上升。
“線路93號方向,山路蜿蜒,車輛難行,大家得背著工具走三小時,中間還經過懸崖。”李龍德描述的場景,是施工人員日常要攻克的難關。面對難題,建設者們打出應對“組合拳”。前期,為解決物資運輸難題,動用騾馬、索道運輸物資,讓設備、材料跨越地形阻礙,抵達施工點位。
“看,這是我們的‘得力干將’。”施工項目經理阿良指著牽引機介紹說。牽張機等設備的運用,讓銀線穩穩飛架雪山之巔。施工難度巨大,作業人員的安全是阿良心中最重的石頭。“安全質量不分家,每次培訓我都得千叮嚀萬囑咐。”阿良時刻把安全質量掛在嘴邊,在他看來,作業人員安然、工程質量過硬,是工程推進的“底線”與“底氣”。
困難不止于此,當地生態環境脆弱且復雜,該工程要經過高山濕地等生態保護敏感區域,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壓力較大。為守護高原生態,施工時,作業人員會在作業區鋪設棕墊,避免機械碾壓、人員踩踏破壞草地;用彩條布隔離施工區域與周邊原生植被,筑起生態“防護帶”;覆蓋防塵綠網,抑制施工揚塵對生態的侵擾。每段工程收尾,還會播撒草種,復綠養護,在推進電力建設的同時,全力守護高原生態。
截至目前,工程變電土建施工完成98%,主變、開關柜等核心設備安裝進度達90%,調試工作即將啟動;線路部分440基鐵塔基礎開挖與澆筑全部完成,架線完成106.2公里,占總量的45.9%。該工程預計9月30日竣工投產。工程建成后,將為當地注入更強勁的電力動能,大幅提升供電穩定性與可靠性,成為點亮高原萬家燈火的“新引擎”。 (國網玉樹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