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當恐懼成為產業,真相便被遮蔽
奧斯卡導演奧利弗·斯通的紀錄片《新核能時代》(Nuclear Now)不僅是一部科普作品,更是一面審視能源話語權的鏡子。它揭示,反核運動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安全憂慮,而是被財團操控、媒體放大、意識形態固化的世紀工程。在8月3日臺北威秀影城舉辦的映后座談中,核能科技協進會董事長施建梁與已退休的臺電前處長廖識鴻親臨現場,與觀眾交流,撕開長期誤解核能的第一道裂縫,讓人們重新思考:反核究竟是信仰,還是被操控的迷局?
影片指出,反核主義已從公共安全議題演變為利益集團主導、媒體配合渲染的洗腦工程,使核能從“清潔能源”被污化為社會禁忌。
影片揭示,反核運動自20世紀70年代起便受到化石燃料利益集團的操控。通過資助組織、操控媒體和扭曲學術研究,核能逐漸被塑造成社會禁語。導演斯通引用1979年電影《大特寫》(The China Syndrome)與三里島核事故的巧合,指出這是敘事操控的典型案例,導致核能在美國能源政策中被全面封殺。
導演采訪綠色和平創始人之一帕特里克·摩爾(Patrick Moore),他坦言該組織已偏離初衷,淪為“反科技的宗教”。反核敘事不再基于科學,而是被情緒與政治利用。影片進一步揭露,許多學術研究被財團收買,風險評估被扭曲,以維護化石燃料的能源霸權。
《新核能時代》通過可視化圖表和統計數據,揭示各類能源的真實代價。按“每兆瓦時死亡率”衡量,核能與燃煤的對比觸目驚心:燃煤約24.6人,石油約18.4人,天然氣約2.8人,均與空氣污染和慢性病相關;太陽能(4.450, -0.04, -0.89%)和風能分別為0.2和0.04,而核能僅為0.03,即使計入切爾諾貝利和福島事故,仍遠低于其他能源。
影片指出,火力發電的死亡并非突發爆炸,而是長期慢性病導致的。空氣污染每年造成全球超350萬人死亡,是真正的能源殺手。天然氣開采中的甲烷泄漏加劇氣候變暖,并導致城市兒童哮喘率上升。相比之下,核能是傷害最小、能量密度最高的發電方式。
影片通過動畫和歷史影像還原切爾諾貝利與福島事故,剖析技術錯誤與體制失誤。切爾諾貝利是設計缺陷與蘇聯管理失誤的結合,非核能本身不可控;福島則是自然災害引發的連鎖反應,其輻射擴散遠低于預期。福島地區多數輻射值低于高原地區的天然背景輻射,真正的人命損失多來自政策性撤離和恐慌引發的失序,如老人因醫療中斷而非輻射致死。恐懼遠比輻射更致命。
核災被政治與媒體渲染為全球威脅,實則應以技術改進與系統檢討為主,而非禁用核能。
在全球核能復興浪潮中,臺灣當局的“非核家園”政策陷入嚴重誤區,堪稱能源治理的失敗范例。該政策以意識形態為導向,忽視科學與現實需求,導致能源結構失衡、電力供應不穩、電價上漲和備援不足等問題接連浮現。目前,臺灣超過七成電力仍依賴燃煤與天然氣,綠色能源發展遠未達預期目標,能源轉型形同空談。
相比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核能成就,臺灣當局的短視政策尤為突出。大陸通過“華龍一號”與快堆技術實現技術自主,核電規??焖贁U張;俄羅斯憑借完整產業鏈與浮動核電站技術,滿足偏遠地區需求并拓展國際市場。而臺灣當局固守反核禁忌,不僅阻礙核能技術更新與國際合作,還導致核能人才斷層。這種意識形態綁架的決策,犧牲了經濟穩定與環境目標,使臺灣在能源安全與國際競爭力上日益邊緣化。
臺灣當局的固執態度,將臺灣推向能源危機的深淵。面對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主權競爭,若繼續拒絕核能,臺灣將付出高昂的經濟、環境與社會代價,難以應對電力短缺與國際碳排壓力。反觀大陸與俄羅斯的核能戰略,臺灣當局的“非核家園”政策顯得格外短視與危險。
作為曾反核的導演,斯通坦言拍攝《新核能時代》是一場思想重塑。他為孫女的未來思考,深入數據與科學,發現核能被嚴重誤解。他批判媒體刻意放大核災,掩蓋科學證據,操弄世代焦慮。影片以動畫和敘述結合,使知識傳遞生動易懂,引導觀眾在情緒中逐步看清:核能恐慌是人為構建的幻象。
核能無需被喜歡,但必須被認識。能源選擇不應由恐懼主導,而應回歸科學與理性。
影片以強烈比喻收尾:全球變暖如迎面而來的火車,我們站在鐵橋上,逃跑只會撞死,唯有跳入河中,克服恐懼,方有生路。核能便是那條河,雖冷雖深,卻是唯一活路。臺灣當局必須立即覺醒,擺脫“非核家園”的意識形態枷鎖,借鑒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核能成就,擁抱核能的科學與潛力。唯有正視真相,果斷調整政策,才能確保能源安全,為下一代開辟光明未來。
《新核能時代》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場能源政策的集體覺醒。反核不是信仰,而是被操控的騙局;核能不是災難,而是應對氣候危機的理性選擇。在信息混沌的時代,臺灣當局應以科學為指引,勇敢跳入核能之河,為臺灣的能源未來謀求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