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驅動下,新能源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
但新能源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巨大的投資金額,有些項目回款時間很長,對企業的資金鏈是一個巨大考驗。
隨著產業加速擴張,新能源行業掀起了一場分拆上市、拓寬融資渠道的熱潮。
6月18日晚,華潤電力公告,2023年5月5日,公司獲聯交所告知,上市委員會已同意公司,可根據上市規則第15項應用指引,進行建議分拆及A股上市。
此前,華潤電力于3月22日公告,董事會正在籌劃分拆華潤新能源于中國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
無獨有偶,?6月2日,中國電建發布《關于籌劃控股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提示性公告》,擬籌劃分拆下屬控股子公司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電建新能源”)至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并授權公司管理層啟動本次分拆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至此,中國電建以新能源為核心的戰略轉型升級進程邁出了最關鍵一步。
除了央企電力巨頭大動作頻現,新能源領域的民營上市公司也在不斷加碼分拆上市。
6月4日晚,正泰電器公布了分拆旗下戶用光伏子公司正泰安能至上交所主板上市的預案。預案稱,分拆后主業結構將更加清晰。
此前,天合光能4月22日宣布,據公司總體戰略布局,結合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蘇天合智慧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合智慧”)的業務發展需要,促進公司及天合智慧共同發展,公司擬籌劃天合智慧分拆上市事宜。
此外,還有多家企業在準備分拆上市過程中,比如,陽光電源控股子公司陽光新能源,晶盛機電控股子公司美晶新材都曾傳出要分拆上市的消息。
新能源行業為何再掀分拆上市潮?分拆上市后有何影響?
01 央企巨頭放大招,加速推進可再生能源業務
分拆上市正在成為國企戰略重組、資源整合、資本運作的重要手段。
202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提出,對上市公司擬分拆子企業上市的要充分論證,結合戰略定位、擬分拆業務獨立性和成長性、分拆后的治理安排和管理成本等因素統籌考慮,支持有利于理順業務架構、突出主業優勢、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價值實現的子企業分拆上市。
根據中國電建6月2日的公告,擬拆分的電建新能源注冊資本為60億元,經營范圍包括水電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發電再生能源開發等。
電建新能源是中電建集團旗下唯一從事國內新能源投資與運營的發電企業,中國電建直接及間接持有電建新能源約99.97%的股份。截至2022年12月底,電建新能源資產總額約660億元,凈資產180億元,投產項目裝機規模突破1000萬千瓦,在建項目裝機約1000萬千瓦。
中國電建分拆電建新能源上市,具有現實的融資需要,也將為其新能源業務帶來極大助推。
中國電建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王斌在投資者交流活動上表示,2023年公司新能源項目新開工數量再創新高,對項目資本金籌措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規劃,未來三年間中國電建新增裝機規模龐大,擬在“十四五”期間新增風電、光伏新能源裝機約50GW,資本開支需求緊迫。
因此,中國電建表示,電建新能源上市,將進一步補充權益資金、優化資本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中國電建搶抓新能源歷史性機遇,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將顯著增強中國電建在新能源行業的影響力。
此外,6月9日,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還在北京產權交易所舉行了增資引戰簽約儀式。據悉,電建新能源公司本次增資共引入10家實力雄厚的戰略投資人,募集資金76.25億元,公司的注冊資本將由60億元人民幣增加至75億元人民幣,構建起了包括國有資本公司、銀行機構、產業投資人、財務投資人的股東結構。
華潤電力分拆新能源上市,也是希望通過募集資金擴大新能源業務規模。根據公告,華潤電力預計分拆公司華潤新能源將于2023年下半年向深交所提交A股上市申請,其IPO募資所得款項凈額的用途為:70%用于未來3-5年在中國建設超過30個風電場及光伏電站項目,30%用于一般運營資金用途。
對于分拆華潤新能源上市的原因,華潤電力表示,為搶抓“雙碳”目標下的發展機遇,全面推進綠色轉型,集團提出“十四五”期間新增400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分拆華潤新能源在A股上市,將令其直接進入境內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為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業務提供充足資金,以加速推進可再生能源業務發展,繼而助力集團實現“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
華潤電力2022年全年業績數據顯示,可再生能源貢獻了大部分利潤。2022年,公司實現凈利潤70.42億港元,其中可再生能源業務核心利潤貢獻為86.45億港元,火電業務核心虧損為25.82億港元。根據年報,華潤電力預計2023年新增風電和光伏項目并網容量目標為7000MW,將會帶來利潤的進一步提升。
目前,華潤新能源主要在中國境內投資、開發、運營和管理風電場及光伏電站。如果分拆完成,華潤新能源還是華潤電力的控股子公司,并將繼續被納入合并報表范圍。
02 民營上市公司“分拆”熱,拓寬融資渠道是關鍵
除了央企,2023年以來,正泰電器、天合光能、晶盛機電等民營企業,也紛紛宣布分拆旗下新能源資產上市。正泰電器、天合光能分拆戶用光伏資產上市則備受關注。
據悉,正泰安能是低壓電器龍頭正泰電器旗下唯一的戶用光伏業務平臺,專注于為廣大農村用戶提供屋頂光伏系統的全流程解決方案與服務,目前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戶用光伏能源運營服務商。
2022年10月28日,正泰電器公告稱,擬籌劃控股子公司正泰安能分拆上市事宜。公告發布后的兩個月內,正泰電器便為正泰安能引入投資者,進行了兩輪增資擴股。
據2022年年報顯示,正泰安能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超130億元,實現凈利潤超17億元。同時,正泰安能2022年新增裝機容量超7GW,約占全國戶用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的30%;出售電站體量超3GW,自持裝機容量9.6GW。
近三年以來,正泰安能為正泰電器貢獻的利潤占比越來越高,據預案顯示,正泰安能2020年至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53億、8.67億、17.53億,占正泰電器凈利潤的3.8%、23.02%、37.14%。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正泰安能的資產和負債都遠超其他板塊,截至2022年底,其資產負債率約為76.9%。
因此,在正泰電器2022年度暨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提問正泰電器董事長南存輝,“新能源業務多點開花,互相間還能有協同效應,現在新能源都拆開上市了,作為單獨的上市公司,競爭力會不會變弱了呢?”
南存輝對此的回答是,正泰安能獨立上市可更好地從資本市場獲得股權或債務融資以應對現有業務及未來擴張的資金需求,提升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與此同時,天合光能也加快了旗下專注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控股子公司天合智慧的分拆上市步伐。
天合智慧成立于2016年,是天合光能旗下專注于分布光伏發電市場的主體。目前,天合智慧擁有“天合富家”和“天合藍天”兩大分布式光伏品牌,分別聚焦于戶用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市場,并以“天元數字化平臺”為業務運營和運維服務提供高效支撐。天合智慧還推出了“天合光伏+”業務,主要是面向大眾開發的小型太陽能生活用品,例如太陽能庭院燈、太陽能車載凈化器等。
4月22日分拆上市的公告發布后,天合智慧迅速開始推進上市前的準備工作,不僅變更了公司名稱(變更為:天合富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還公布增資擴股計劃。第一輪融資于4月26日公告,天合光能領銜上海富勤匯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機構以現金方式向天合富家合計增資約19.02億元,估值200億元。第二輪融資則于5月26日公告,各方共增資7.21億元,估值不變。
根據天合光能年報數據,2020年至2022年,天合智慧的總資產由9.65億元增長至90.60億元,相對應的凈利潤由3791.62萬元增長至4.34億元,凈利潤年復合增速高達237.95%。因電站業務重資產開發的特性,天合富家資產負債率也不低。截至2022年底,該公司資產負債率為84.57%。
公司表示,本次籌劃分拆上市,將有利于實現天合智慧與資本市場的直接對接和融資渠道的拓寬,推動其經營能力的提升。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透露,現在分布式已經占據了天合光能的資金,公司首先要保證主賽道,希望能利用外部資金,進行分拆,兩個業務協同發展。針對與母公司的協同效應,高紀凡則指出,天合智慧的推廣有助于品牌的擴展,天合智慧的客戶需求也有助于天合產品研發和推廣。分布式如果能發展更快,利潤還會增長,對天合光能的股東來說也是好事。
03 分拆上市的意義和影響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三峽、華電、中電建等能源央企紛紛分拆新能源業務獨立上市,是希望以更高的融資效率支撐裝機目標實現。在充足資金的保障下,能源央企將加速推進可再生能源業務發展,國內風、光資源搶奪或將加劇。
對于正泰、天合等民營上市公司,則是看中了雙碳賽道中分布式光伏這塊“大蛋糕”,希望拓寬融資渠道,在資金的加持下實現差異化發展并在分布式光伏市場立足,而分拆上市或許是光伏企業以較小代價獲取大資金青睞的方式之一。
華民投創始合伙人認為,“分拆上市”是助力上市公司產業擴張的最優解:將為子公司獲取資金和資源,降低融資難度;提高業務集中度、改善公司治理、實現股權激勵;改善財務情況,幫助子公司價值發現。對于國企,還能滿足國企改革的資產重組需求,助力國企上市公司估值重塑。
對于公司分拆上市的利弊,也有人有不同意見。財經評論員皮海洲認為,“雖然通過分拆上市,可以讓分拆出來的優質資產得到更高的估值,但作為母公司來說,分拆出子公司后,母公司的估值就有可能降低,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母公司投資者的利益。” 他表示,實際上,上市公司中的母公司的質量會因為分拆上市而有所下降,也正因如此,分拆上市不宜濫用。
責任編輯: 李穎